上世紀80年代以來,中國房地產和房價經歷了五次大波動,三升兩降。
第一波是80年代中后期到1993年,以海南房地產為龍頭。第二波是1993年到1997年朱镕基總理對房地產的調控,全國打壓樓堂館所,大幅度提高銀行利率,終至房地產虛火熄滅。第三波是1998年到2008年,取消福利分房后,中國房地產進入10年大牛市。第四波是2008年到2009年,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,房地產進入一年多的調整。最后是2009年以后至今,四年多的時間里,房地產節節走高并達到頂部。
在這20多年中,中國同地段房地產價格大致升了15倍左右。
雖然房地產本身不具有金融屬性,但是在各種房地產利益鏈條共同作用下,中國大中城市房地產開始成為一種炒作手段,成為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實現財富轉移的工具。
因此,它的波動就跟股市、期貨一樣,可以形成浪型的劃分。在股市、大宗商品市場上的許多技術手法,可以用在房地產市場上。
貨幣、利率雙雙牽引房價
中國這輪房價見頂,首先是由貨幣供應增速見頂導致的。自1998年以來,中國貨幣供應大增,M2至今達到117萬億元,相當多的增量貨幣流入房地產市場,才導致了本輪超長期的房價大牛市。現在則是超量的貨幣發行盡管還在,但是M2增速見頂回落,導致要將房價繼續炒起的增量資金嚴重不足,這個才是本輪房價見頂的貨幣解釋。
為什么會有本輪房價見頂?原因有三:第一,出口增速下降。本輪貨幣增速見頂,雖不是貨幣供應見頂,但一樣導致貨幣緊張。中國的貨幣發行一是源于國內GDP的增量,二是源于出口外匯的強制結匯政策。可是,中國出口增速從2010年5月最高月增速48.5%下降到今年2月最低月增速-18.1%,增速大幅下降導致貨幣被動發行的增速大降,進而導致社會資金緊張。第二,利率市場化改革和貸款結構性調控,導致房地產等行業難以貸款,在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背景下,他們通過理財、信托產品和影子銀行等方式融資,全面推高了市場利率。第三,理財產品利率高企,導致大量銀行資金搬家,進入理財市場。
銀行資金緊張和存款利率上升,導致銀行資金成本高企,加上房價本身就處于高位,導致銀行為自身風險和收益計只有先行停掉8折優惠房貸。現在大銀行有基準貸款利率下的房貸,但據說基本貸不到。中小銀行房貸都要在基準利率的基礎上上浮10%到20%,卻也不好貸款。
正是這兩個因素,導致需求全面萎縮,進而促使地產商資金鏈繃緊。前期,很多房地產基金、信托和理財產品基本上進入了房地產和地方政府平臺貸款,并且抬高了整個社會的貸款利率。只是他們絕沒有想到,正是由于在前期的行為使得資金在收緊時更難獲取,典型的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。
這次房價在高位開始調整,并沒有伴隨宏觀調控政策出臺,也沒有抑制房價的政策(去年2月出臺對二手房轉讓征收20%的增值稅后,只是逼迫二手房需求進入一手房市場,引發了剛需井噴)。現在需求增速為負,地方政府紛紛出臺放開限購的政策,央行副行長要求銀行對剛需房貸網開一面,表明不僅沒有抑制政策,反而只有扶持政策。
可房價由需求決定,需求由貸款決定。一個利率市場化政策,就讓房地產需求增速大幅下降了87%。因此,本次房價見頂,是銀行在利率高企和房價過熱的情況下一種自我保護的選擇。那么,只有當房價跌到一定程度以后,在銀行認為房地產沒有風險而敢于貸款時,貸款才會被有效放大。而在目前,央行的發聲也許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市場,但收效甚微。
此外,房價虛高也是導致本輪房價見頂的一個原因。由于不依靠貸款而能購房的人群數量極小,因此剛需必然依靠貸款,而貸款必須遠離風險且有錢可賺。正是這個古老的商業法則成為導致這次房價見頂的一個重要因素。
匯率走弱使得經濟失衡
目前中國經濟問題的根本,在于要尋找到兩個平衡點:調整結構和保持適當經濟增速的平衡,出口與房地產的平衡。為了保持經濟增速,央行必須同時保出口增長和房地產,可是這兩者不能兼得。因此在人民幣匯率長期走弱的背景下,兩個平衡點很難同時達成目標。
中國要保持適當的就業,就必須保持7%以上的經濟增速;要保持7%以上的增速,就必須保持適當的出口增速,保持外匯儲備增長;可是要保持出口增速和外匯儲備增長,就必須降低匯率,這極有可能構成壓垮樓市的最后一根稻草。
因為匯率長期升值的勢頭已經扭轉了,接下去將是匯率中長期貶值的勢頭來臨。這極易誘發熱錢流出,很可能將引發中國外匯儲備的轉向。
外匯儲備的轉向,將引發三個不利因素:第一,貨幣總量下降,貸款更加緊張。美元強制結匯,美元流出時,必然賣出人民幣買入美元,中國必然少發行基礎貨幣;而基礎貨幣與對應銀行貸款量的比例是1:5,即如果少發行1000億元人民幣的基礎貨幣,大致要少貸款5000億元,這對銀行的資金壓力會很大。第二,人民幣貶值,必然引發進口產品價格上漲,這容易誘發通脹。通脹必然誘發貨幣收縮。第三,貨幣總量收縮和通脹,加上為了吸引外匯儲備,容易引發央行調升利率。而這個終將對房地產構成重大的打擊。
因此,地方政府支持房地產,央行要求商業銀行支持剛需房貸,都不可能扭轉大勢。一旦政策的作用發揮完畢,市場就會陷入成交大幅下滑的情況。也許這個時間點就在2015年春天,那時房價將出現較大幅度的跳水。
此外,美元指數將在今年再度進入上升周期。如果美元指數上升,有可能加速人民幣的貶值。不過,人民幣貶值對熱錢的影響還沒有顯現。
經濟持續性難題
中國經濟有七個不可持續。第一是出口高增長不可持續。中國出口高速增長了20多年,已是世界上第一出口大國,出口增長的潛力基本已經耗盡。這是典型的指數型增長。出口增幅下滑近三分之二,這還是在歐美股指大漲的背景下。一旦歐美股指進入中期調整,中國出口只會陡降。
出口高增長之所以不可持續,原因就在于它受美國政府和國會影響。他們的手段就是推高人民幣匯率。
第二,房價高增長之不可持續。1998年以來,中國一二線城市房價增長了10倍有余,這又是一個典型的指數型增長。居民收入跟住房總價差距拉大到了極限。這個指數型增長,一定不可持續。
第三,房地產銷售收入高增長不可持續。2013年,全國房地產銷售收入81428億元,占到GDP的14.31%。增長已經持續16年了,是典型的指數型增長。現在看來,很顯然是不可持續。
第四,房地產投資高增長不可持續。當房地產銷售總額高增長不可持續時,房地產投資高增長將成為無源之水,也就自然不可持續。而前16年的房地產投資,也是指數型增長。
第五,財政收入高增長不可持續。2013年,中國財政收入11.9萬億元,也是連續20余年的高增長,也是典型的指數型增長。出口、消費、房地產投資都不可能持續高增長,它也就不可能持續高增長了。
第六,地方賣地收入高增長不可持續。土地出讓金從1997年的68億元,到2013年的41250億元,增幅之巨,令人難以置信。
第七,投資高增長之不可持續。財政收入和土地出讓金高增長不可持續,導致投資高增長之不可持續。按照政策,項目投資必須有35%的自有資本金,其他65%可以為負債。當財政收入和土地出讓金高增長難以為繼時,投資資本金自然就難以到位。還有,PPI連續26個月為負,表明需求嚴重不足,此時再加大投資的可能性已經很小。
按照指數型增長的規律,當指數長期增長下去,一定會出現指數爆炸。這將導致指數型增長難以為繼,表現為要么轉為低速增長,要么出現指數坍塌。而現在,出口的指數型增長,已有指數坍塌跡象,房地產銷售收入增速也是如此。下一個將會出現的,就是土地出讓金增速的坍塌。這些指數的坍塌,會否把其他方面帶入坍塌?而且當人民幣匯率逆轉,特別是一旦出現美元快速外流的現象時,房地產價格就極容易出現指數的坍塌。那時就很容易引發市場的大動蕩。
房價一旦調整,將是所有的城市都會進入調整之中,沒有例外。只是有先有后,有輕有重而已。而且這個調整,應該是對前20余年房地產高速增長后的總調整,因此它的調整時間和空間將會比較大。總體來說,調整到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的低位,將是很正常的現象。